13269851939

固态储氢材料研发专用反应釜

10升哈氏合金固态储氢材料研发专用反应釜...

销售电话:13269851939

咨询电话:400-058-2728

产品详情

固态储氢材料研发专用反应釜

  

       长远来看,电解水制氢易与可再生能源结合,规模潜力更大,更加清洁可持续,是具有潜力的绿氢供应方式。目前我国碱性电解技术已与国际水平相接近,是目前商用电解领域的主流技术,但未来降本空间有限。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目前成本较高,关键装置的国产化程度正在逐年提升。固体氧化物电解在国际接近商业化,但国内仍处于追赶阶段。

        我国氢能产业链供应体系尚不完备,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有差距。我国已建成加氢站200余座,且以35MPa气态加氢站为主,储氢量更大的70MPa高压气态加氢站占比小。液氢加氢站、制氢加氢一体站的建设和运营经验不足。现阶段氢的运输主要以高压气态长管拖车运输为主,管道运输仍为短板弱项。目前共有氢气管道里程约400公里,在用管道仅100公里左右。管道运输还面临管材易发生氢脆现象造成氢气逃逸,未来仍需进一步提升管道材料的化学性能和力学性能。液态储氢技术和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等取得了较大进步,但储氢密度、安全性和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尚未解决,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有一定差距。


image.png

10升哈氏合金固态储氢材料研发专用反应釜技术参数:

1.主机部分

1.1结构:落地式,釜头固定式,釜体电动升降,釜体配置底部阀门出料;

1.2容积:10L,内直径XXXmm,内深XXXmm;内部抛光度为XX,壁厚XXmm;

1.3材质:釜体釜盖以及内部构件均为哈氏合金C276材质;

1.4搅拌:直连式磁力耦合机械搅拌;

1.5密封:卡环式密封结构,复合高温密封垫片,A型双线密封;

1.6压力:设计压力25MPa,工作压力20MPa

1.7温度:电加热设计温度350℃,工作温度:300℃;夹套导热油加热:设计温度300℃,工作温度:250℃;

1.8电加热:自研金属绝缘电加热炉,搭配自主研发反应釜专用温控软件及硬件,温度控制稳定,独立的知识产权,温度稳定性±1℃;夹套导热油加热:含内部撤热功能,温度控制稳定,独立的知识产权,温度稳定性±1℃;

1.9模块:压力数字显示,温度显示,超压保护,超温切断,故障报警,数据记录,PID程序控温,可配置远传控制;

2.固态储氢材料研发专用反应釜釜盖部分

2.1测压口:双量程指针压力表,0.25级高精度压力变送器,爆破值22.5MPa安全防爆阀(C276材质),比例卸荷阀:XX MPa;

2.2测温口:热电偶套管和K型热电偶,用于测量反应釜物料温度,材质哈氏合金C276

2.3进气口:卡套针阀2个,一个用于进气一个用于取样,取样阀接探底管,探底管上配微米级过滤器,阀门与探底管均为C276材质,过滤器为316L材质;

2.4排 气 口:配双卡套针阀用于排气,材质哈氏合金C276

2.5冷却口:进出口各一个,配内置冷却水盘管,用于反应结束后快速降温,和反应过程中辅助控温,材质哈氏合金C276;夹套导热油加热:自带撤热功能;

2.6搅拌口:配备推进桨式+锚式桨,哈氏合金C276;转速0-1000转/分钟,精度:±1rpm;

1a.png

3.固态储氢材料研发专用反应釜触屏控制部分

3.1  PLC控制,数据表格和曲线显示,实时观察和记录,可导出;

3.2 身份识别功能,可分级操控,自带远程电脑或手机等移动设备监测和控制;

3.3 分段程序温度控制功能可设定多段实验条件升温模式,全新AI人工智慧逻辑PID算法,实现对复杂,长滞后对象的无超调无欠调控制;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专门政策体系和多部门多领域协调合作机制尚不完善。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是首个国家层面的氢能发展规划,但专项规划以及政策体系仍需完善,未来需要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、目标和重点。氢能产业链涉及多种技术和行业领域,目前还存在跨领域协作不足,跨部门协调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。比如,加氢站建设需要资金、技术、基建以及危化品管制等多部门协作,目前存在主管部门不明确,审批难度较大,氢气属性仍仅为危化品等问题,对产业发展形成较大制约。

 image.png

         我们认为,技术、平台和人才是支持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生长点。

         首先,要持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。技术创新是氢能产业发展的核心。未来,我国将持续推进绿色低碳氢能制取、储存、运输和应用等各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研发,  选择北京世纪森朗全自动反应釜,配置夹套式导热油加热方式或电加热方式,适用于氢燃料电堆发电系统的研发体系,适用于氢能燃料电池材料专用反应釜和固态储氢材料研发实验体系。加快推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创新,开发关键材料,提高主要性能指标和批量化生产能力,持续提升燃料电池可靠性、稳定性、耐久性。着力推进核心零部件以及关键装备研发制造。加快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氢转化效率和单台装置制氢规模,突破氢能基础设施环节关键核心技术。持续开展氢能安全基础规律研究。持续推动氢能先进技术、关键设备、重大产品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发展,构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体系。

         其次,要着力打造产业创新支撑平台。氢能产业的发展需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,构建多层次、多元化创新平台。支持高校、科研院所、企业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、前沿交叉研究平台,开展氢能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。2022年年初,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、教育部发布了《关于*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》,*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正式获批,成为首批“挂帅”高校。随后,*大学氢能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成立。创新平台和创新中心重点围绕电化学储能、氢能及其在电网中的应用技术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,积极推动国家氢能产业的发展。

     再次,要推动建设氢能专业人才队伍。氢能产业技术水平及规模不断取得突破,然而氢能产业正面临人才队伍的较大缺口,特别是高层次创新性人才严重缺乏。日前,*大学申报的“氢能科学与工程”专业被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,“氢能科学与工程”学科被列入新型交叉学科。该学科将以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、化学工程等学科为牵引,有机融合制氢、氢储运、氢安全、氢动力等多个氢能模块课程,开展全方位跨学科基础及应用研究,将为实现我国能源结构安全转型,以及我国氢能行业和能源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人才支撑。



      



Copyright © 2021 北京世纪森朗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
京ICP备09072614号